“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一听到这耳熟能详的京剧唱词,肯定有读者会与“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那“十八棵青松”的光辉形象联系起来,它所创造的枝如铁、干如铜的意象和蓬勃旺盛、坚强峥嵘的豪迈精神以及军民鱼水情深,指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坚守在阳澄湖畔的新四军伤员集体。作为“18棵青松”的原型人物之一的新四军老战士吴志勤,已走完革命征程,按照其生前夙愿,在遗体火化后,将安葬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旁的新四军伤病员“忠魂”墓地。继续照亮“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革命传奇。
2017年1月15日上午10时许,“阳澄湖畔埋忠骨 芦苇荡里祭英魂” 暨中将刘飞、少将黄烽等新四军伤病员遗物和吴志勤骨灰安放仪式在肃穆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是为逝去的英雄,寄托一份哀思。仪式由沙家浜镇人民政府和沙家浜旅游度假区共同发起,上海市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常熟市委宣传部、常熟市民政局、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部门参加仪式。在集体默哀之后,沙家浜镇党委书记季恒义发表讲话,表示当年的新“江抗”部队一边养伤一边开展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斗争,谱写出了沙家浜军民同仇敌忾的鱼水深情,孕育了红色经典《沙家浜》。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缅怀先烈,不懈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创造出无愧于先烈、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新的辉煌业绩。随后常熟市党史工作办公室向大家简要介绍了英烈们的波澜壮阔的战斗历史,英烈们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令现场人们无不感染动容。在伤病员刘飞、吴志勤的家属子女分别致答谢词之后,常熟市委常委、人武部部长张万银作讲话,号召与鼓舞大家在新的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奋发有为地谱写好中国梦的沙家浜篇章。
1939年5月,由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成的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东进,从茅山出发来到到阳澄湖畔一带,与常熟地方抗日武装“民抗”与“新六梯团”胜利会师,开辟了以常熟为中心的苏常太抗日游击区。同年10月,“江抗”奉命西撤。11月,以新四军伤病员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在常熟唐市的一个村庄成立,简称新“江抗”。新“江抗”的成立,以及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再度兴盛,新“江抗”部队和东路人民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创造的动人故事,堪称中国革命胜利史珍藏版的百科全书。参加首次芦苇荡会议的新四军36位伤病员,逐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成为文学家和各路笔杆子构筑经典、演绎历史的上佳素材,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关荣史册上。许多年后,根据史实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传唱千家万户,沙家浜和伤病员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而今,沙家浜伤病员这一英雄群体成为了历史的丰碑,能够迎接英雄们回到沙家浜这片故土,是沙家浜的荣耀,更是沙家浜沉甸甸的责任,鞭策与激励着沙家浜更好承担起昭示历史、激励当代、教育后人、开拓未来的光荣使命,向人们传递革命英烈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凝聚新时代沙家浜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共识,激发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出无愧于先烈的辉煌业绩。